专家外审是代表作制的关键环节,外审专家库建设既是完善代表作制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只有敢于突破原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广开思路,多种渠道循序推进专家库建设,才能解决现有的专家库人数偏少、入库标准不严格、参与者与评审专家学科不匹配等问题,真正完善代表作制。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作制是学术评价中最好的制度也是最坏的制度。说它是“最好的制度”,是因为它可以激励真正高质量的创新,使“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追求,遏制学术浮躁乃至学术不端。而说它是“最坏的制度”,是因为它不仅具有同行评议的一切缺陷而且可能会不受约束地放大这些缺陷。以现行的代表作制的主流模式来看,国内已实行的代表作制在评价权重分布上以本校、本研究机构内的同行评审为主。这种评价模式难以满足完善的同行评议专家选择的关键性原则,即同行性(小同行)原则、代表性原则、回避性原则;同时,也难以实现理想的同行评议程序所遵循的关键性原则,即公开性、公正性、适用性原则,当然也难以消除同行评议的通病,即效率低下且不经济。概而言之,运行不良的代表作制反而会助长懒惰之风与学术不端。因此,要完善代表作制,必须抓好专家外审这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外审专家库建设。
从国际经验来看,高校和科研机构独立或部分联合进行专家库建设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主流模式。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在理论上,建设全国性的专家库和专家评审数据网络平台是理想的形式;但在实践过程中,这项工作还存在着管理、协调、使用、维护等诸多难题。
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的外审专家库,存在着专家库人数偏少等问题;还有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并没有建立外审专家库。这就决定了外审专家库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而需要循序推进。
整合内外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推进外审专家库建设需要广开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循序推进。
多方协调,整合内部资源。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拥有自己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因而也有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论文外审专家库;还有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因而也有自己的学术期刊论文评审专家库。被纳入这两类专家库的学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品德修养、学术水平、评议经验、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基于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管理层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多方沟通和协调,推动不同部门间专家库的共建共享,结束各自为政的状态,可以大大扩充专家库的规模,优化专家队伍的品质;还可提高使用效率,有效避免智力资源的(部分人或部分时间段)过度使用或(部分人或部分时间段)使用不足的问题。
同时,加强专家库的维护、使用和管理,及时更新外审专家,特别是及时吸收和补充新生力量,注重专家队伍的多样性、年轻化建设等,都是高校应该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协调解决的问题。
强强联合,深化合作。自2009年以来,我国高校联盟建设发展迅速。多所高校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密切合作,取得大量成果,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合作经验。然而,国内主要的高校联盟,从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主体的高校联盟到区域高校联盟,从C9联盟、卓越大学联盟到长安联盟、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它们的合作宗旨集中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其中人才培养方面尤为突出。参与联盟的高校,加强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举办和开展系列暑期学校、暑期实践活动,共同商讨和进行教材建设、教学和教改研究等都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有的高校联盟还建立了博士学位论文网上相互评审系统。进一步深化这些高校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推进职称评审专家库的共建共享,可以说既有基础又有潜力。
友好学校建设是高校为加强校际合作特别是国际校际合作而采取的一种出现得更早也更为普遍的合作形式。高校之间通过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长期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合作、交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活动,从而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国内很多高校在友好学校建设方面已有深厚的基础,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大连理工大学目前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与这些高校间的合作,从中适当遴选出高水平专家作为职称评定的外审专家,必然会提高专家库的多样化、国际化水平。
广泛引入社会力量
学会是学术研究者根据兴趣、爱好及共同理想而组织的现代学术共同体。适应于各门学科的发展而建立的各个专业学会,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对增进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不断探索适合社会组织发展的途径,营造适合社会组织发挥价值的有利环境,社会组织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然而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学会常常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等组织网络优势,具有客观公正性、非营利性等特点;学会成员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人员构成涵盖了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层面,以及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各个阶段。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学会积极沟通,把其中德才兼备的优秀成员引入专家库,可以大大增加专家库的多样化、国际化,提高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此外,学术类期刊、报纸的编辑,以及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外的学术、文化名人等,在各自的行业或学科领域有着宽广的学术视野、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果根据学科特点等适当把其中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引入外审专家库,并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在使用时甄别遴选,发挥所长、避其所短,对推进科学的学术评价必将有所裨益。如一些学术类期刊和报纸的编辑可以作为新闻学、传播学的外审专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之外的学术、文化名人可以作为中文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外审专家等。与社会组织、群体或个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协调,并在过程中认真用好管理好服务好,有助于推进专家库建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012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破身份限制,首次公开征集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此举被视为对专家库建设一次大胆的实践。此次征集评审专家打破了以往的身份界限,凡是在北京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不论所属行业,不论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不论个人身份,只要满足申报条件,均可申报。核准成为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后,该专家将进入北京职称评审专家库,任期3年。这对广泛吸纳各领域专家,对人才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全面性大有裨益。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审专家库建设中,可以借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做法,进行合理设计,大胆引入社会力量,推进外审专家库建设。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