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全球化时代呼唤“跨文化哲学”
发布时间:2017-11-09 15:34:00

  在全球化时代,“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和西方文化霸权理念业已衰退,一种新的融合哲学——“跨文化哲学”(interkulturelle Philosophie)影响日益扩大。全球各地区以各自对等的文化身份自由交流、融合并存,这正是全球化的本质、走向和要求。唯有当世界各个角落所有个别的或特殊的区域文化都普遍参与全球化进程之时,“全球化”的丰富意义和内涵才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跨文化哲学聚焦“文化重叠”,致力于混合的、多元的“第三文化”,我们在承认差异归差异的同时,更应协商导出不同文化之间借以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应对方案。老子与海德格尔的对话,便是一个例证。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的宇宙观,我们这个宇宙充满了“道”。老子的道是指宇宙借以生产万物的背后的力量。由于这个道的作用,对于我们不可捕捉的东西便转变成可捕捉的东西。前者是无,后者是有。因为道是自在永在的,无论是“无”还是“有”都包含在道中,所以,无与有的关系并不是从绝对的无中产生万有的因果关系。老子将道的作用(创生、引导、保护和支持万物)存在之前的、不可把握的东西称作“无”,而把道的作用存在之后的可把握的东西称作“有”。在老子那里,无与有互为成因、相互交感、循环往复。

  老子的宇宙观始于对道的理解。而且,作为本身所是的东西(自然)自身,这个道还自然地使世界运转起来。人们通常将老庄自然哲学归结为逃避人世、隐遁于自然,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老庄自然哲学并非教导人们到深山老林、荒郊野外的“自然”中去生活,而是教导人们把握道这一世界的回转之流,并自然地汇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在老子那里,“道”为宇宙本体,而宇宙天地万物又皆始于“无”。

  虽然这个“无”的领域并没有任何实体或存在性支撑,但是,这个领域却是其他东西成为可能的起始域。与这些肉眼看不见的时空域相对照,所谓“有”是指肉眼可视的一切东西。在老子那里,“有”与“无”这两者的紧张共存构成世界。这一“有无相生”被称作道。归根结底,对老子来说,道是无法界定、不可命名的。他之所以这样闪烁其词、含含糊糊,并非由于玩弄语言游戏,搞模棱两可,而是由于道的本性使然:作为有无相生关系,“道”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中。此外,老子还认为,应当努力把这个有无对立面的关系应用于政治、社会、伦理领域里,这不仅是伟大的美德,也是像道一样自然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潜心于运思著述,退休后,他索性迁居到黑森林地区过着隐居式的生活。此时,海德格尔不再满足于对存在论的人的存在状态作“此在分析”(Daseinsanalyse),而是直接思入到所谓“存在”(Sein)的真理中去,力图在东方思维和生存智慧中,特别是从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哲学中,寻求人生和思维的根基,寻求安慰和解脱。据说,晚年的海德格尔醉心老子,曾与中国台湾学者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尤其是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令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以至于请人用汉字抄录下《老子》中的下述两句话,并制成对联,挂在墙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海德格尔率先用现象学语言解读了老子的“道”的思想。按照他的“否定存在论”(Negative Ontologie),存在不是物,不是人,也不是神。存在乃是因其道而存在的邻近存在者的东西。万物都生成于道,又复归于道。就是说,由于道,万物都经历从无到有,再从有复归于无的过程。道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过程自身。就此而言,道家思想可视为类似理念的、不具有实体的一种现象学。老子把这个道与无等量齐观,因为道不仅包含有的可能性,也生成有。

  海德格尔认为,“无”,是对存在者总体的完全否定。在他看来,由于从前的西方形而上学排除了“无”的范畴,所以“无”不是作为否定和否认的思维方式而存在,而是从“无”中派生其一切否定和否认的思维方式。唯有通过区别存在着的东西,并超越作为知性的存在认识,才能洞悉无的蛛丝马迹。海德格尔的“无”既不作为存在者显现自身,也不成为认识的对象。“无”恰恰通过“畏”(Angst)显现出来。唯有当作为常人(das Man)的我们回归于我们本真的自我,即“实存”(Existenz)时,我们才有机会遇见这个“无”。我们日常感受到的、无法知晓其对象的“畏”正是源于这个“无”。

  老子与海德格尔,时间上相隔两千多年,空间上相去两万多里。但是,伟大的哲学家们生活在超越时空的哲学家的王国里,他们回归东方智慧源泉,聚焦“存在之思”,面对面对话交流,携手共建永恒的“形而上学之塔”。虽然这两位哲人之间彼此横亘着巨大的时空间隔,但他们以各自的存在之思,开辟了新的形而上学的探求之路。特别是,海德格尔在审视并接受老子思想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充分彰显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效应。

  回眸世界文明史,文明的主干道并非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所描述的“文明的冲突”,而是哈拉尔德·米勒所倡导的“文明的共存”。正如格雷汉姆·帕克斯(Graham Parks)所言,就像天地万物之间存在“预定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一样,海德格尔的思维与老子的思维之间,许多方面也都表现出某种相似性与同源性,甚至表现出某种“充满神秘的应答性”。实际上,通过讨论一系列重要而深奥的哲学主题,我们可以找到蛛丝马迹,顺藤摸瓜,进一步揭示这两位哲人之间思想上的内在联系和切合点。这些哲学主题包括:海德格尔的回归老子之路;老子与海德格尔的哲学展开方式,即关于道和存在的否定存在论;路与道的开启思维;原初自然与“自然之理”(physis)的世界,等等。在这些领域,人们应该从跨文化哲学的视角,对此加以深入而长远的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金寿铁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