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构:意义、目标与路径
发布时间:2018-12-05 10:05:0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历史使命。历史经验证明,任何致力于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其对外战略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旦偏离了正确的历史轨道,就有可能陷入“歧途”的境地。二战前的德、意、日等国选择了法西斯主义道路,最终走向彻底失败;二战后的苏联奉行“军事竞赛”的超级大国争霸战略,最终成为其联盟国家解体的重要诱因,均是鲜明例证。因此,准确把握国家间关系,建构科学、合理的对外战略理论体系,是中国外交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思想保障。

  全球治理的无序化现实状况已经证明,由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开始走向衰落。国家的生产力状况、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和内外经济交往可以决定国家在世界中的利益和地位。由于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军事优势建立起了以资本生产为核心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但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引的全球秩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危机与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已经危及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体系。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中国,有能力也有义务提出能够化解危机的理论指引和解决方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建立在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上,能够更加客观地观察国际社会,相对于以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英国学派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利于为民族国家独立发展提供全新的选择。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与安全等方面合作更加紧密,意在通过各国资本的联合来有效控制发展中国家,并推动国际秩序继续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并使之最终固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与强调国家间权力的现实主义、国际机制的自由主义以及国家间相互认同的建构主义不同,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冲突和动态的世界观,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社会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在生产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从世界生产与交往的过程中分析国际关系,科学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找到存在问题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根治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追求建立公平和正义的世界秩序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建构的根本目标。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中国“天然”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压迫与不公。只有具有先进理论指导,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才有可能真正推进公平与正义在国际社会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巴西国会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而当今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还远远没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是实现国际社会民主化、法制化与合理化的科学理论指引。为了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并助推中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郑重提出,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建立“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当前国际政治秩序与规则的基本态度,是尊重和接受,并在融入的过程中,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来逐步规范和合理性修正现行国际制度。

  兼容并包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尽管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如果因此而拒绝承认并接受其科学性与先进性的一面,就极有可能出现列宁曾经担忧过的情况:抽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中国在建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过程中,不仅可以吸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合理部分,还能与自身传统文化、思想与外交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广阔视野、先进理念、充分自信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人民;经济结构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在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与西方国家以资本为核心组织生产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区别。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根源,中国国家利益与问题的出发点与西方不同;因此,只有真正地从中国实际出发所建构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才能够切实地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研究”(项目号:16zzc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东亚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冠群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