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江苏高校社科联秘书长培训班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在苏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3-08-24 16:34:00

开幕式

8月20日至22日,全省高校社科联秘书长培训班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在苏州举办。本次活动由江苏省社科联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市社科联承办。活动期间,与会代表以主旨报告、业务讲座、分组讨论、圆桌论坛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重点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文经济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路和要义,围绕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和高校社科联建设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江苏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迫切需要。高等院校要积极推动学科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将“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为动力”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高校社科联则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重点打破学科、专业、院系壁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引导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及跨学科间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探索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载体,营造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文化,着力夯实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根基。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此次培训;注重沟通,加强交流协作;总结经验,着力提升高校社科联工作水平。

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徐子敏在讲话中表示,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强化学科交叉,强化有组织科研,强化培养模式创新,强化评价制度改革。全省教育系统要以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为契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推动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州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在致辞中表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根本目的在于以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聚合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苏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需要各个方面尤其是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等鼎力支持。真诚地期待各位围绕“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分享思想前沿和先进经验,将新的理念带到苏州、留在苏州。

苏州大学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江苏社科名家任平表示,近年来,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延续百年优秀传统,在继承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稳定的发展。面对新时代,我们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和重托,将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主题教育为契机,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贡献苏大智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苏大力量。

戴珩

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戴珩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主旨发言。他着重介绍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遗址,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逻辑决定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路径。

方世南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方世南就“苏州推进人文经济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了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他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苏州瞄准人文经济进一步发力,大力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这些努力,必将使苏州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范例。

杨东

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杨东教授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情况,重点展示了建构中国自主的数字法学范式的背景、交叉科学布局总体思路与基本情况、交叉科学研究院团队建设、促进交叉科学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成效等。他介绍了“区块链与数字经济”荣誉研究辅修学位培养、“文理交叉博士”项目等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项目,以及交叉科学大讲堂、交叉科学系列学术沙龙等实践创新活动,为与会专家学者推动学科交叉实践提供了前沿思路。

杨亦鸣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亦鸣为我们全面展示了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文字应用的发展,他就传统的语言观与传统语言学、语言观的革新与新语言学、传统语言学与新语言学关联领域与解决问题的比较、语言文字应用解决文化软实力问题、语言文字应用解决科技硬实力问题等方面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张雪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张雪魁研究员围绕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与实践路径,介绍了人文社会学科的“计算化”和自然学科寻求社会科学介入的情况、进展,以及“软科学在变硬”和“硬科学在变软”的趋势。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交叉趋势凸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科与理科的交叉趋势凸显。不过,我们在重视大数据、计算的同时,不能走向大数据崇拜、计算崇拜。

裴雷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裴雷教授探讨了技术驱动的文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实践,他简要介绍了学科交叉融合及其实践逻辑、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实验室建设、新兴产业科技关联互动与交叉协同创新、有组织交叉创新的前景等方面的前沿知识。

张彦

浙江大学人文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张彦教授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如何以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她认为,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应该理顺当前与长远、领跑与跟跑、主流突破与交叉创新、数量与质量、自由探索与服务国家、科研与育人、校内与校外、政治与学术等几方面重要关系。

张海霞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张海霞教授分别介绍了学校概况和优势学科、学校社科概况和成果奖项、学校学科交叉方面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大成集智模式下高校社科联的组织优化与创新发展。她认为,优化校社科联的组织机构调整,提升校社科联的学术资源整合能级,提高校社科联的成果转化促进能力,是推进高校社科联组织优化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王禄生

东南大学社科处处长王禄生教授认为,要以领域和方向为牵引避免学科交叉泛化;以平台和项目为抓手聚集稳定交叉团队;以学科和专业为切口更好达到小口切入、小步快跑、以点带面;以资源和制度为保障确保人才、经费、招生指标等向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倾斜。

圆桌论坛

当日晚,与会专家学者分组进行讨论。8月22日上午,举行圆桌论坛。圆桌论坛由江苏省社科联组联中心主任王淑芬主持。

陈一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陈一教授代表所在小组简要梳理、介绍了小组专家学者讨论内容、成果。他认为,推动文科与相关学科交叉交融发展,要做到有组织、有引导,要杜绝“拉郎配”,避免搞生搬硬套式交叉;要结合本校特色和所在区域特点、重点服务对象以及产业,有针对性地推进学科建设工作;要关注高职院校社科和社科联建设的发展,提升对高职院校科研帮扶,共同带动江苏高校社科建设与发展。

刘利平

史修松

南京师范大学社科院副院长刘利平教授、淮阴工学院社科处处长史修松教授代表各自组别依次发言。南京大学社科处项目科科长姚斌,南京工业大学社科处处长陈红喜教授,常州大学社科处处长潘道广副研究员,河海大学社科处处长、社科院院长黄永春教授,淮阴师范学院社科处处长展伟教授,南京工程学院科技与产业党工委书记兼副处长龙永红研究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校社科联秘书长陈军教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丁天明教授等介绍了所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相关情况。

最后,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部署了2023年需要协作的工作并作培训小结。他用“高、专、精”三个字概括此次培训。谈及高校社科联如何为高校社科发展赋能,他认为,当前高校社科事业正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要在组织机制上增强协同性,在功能上发挥好社科联的枢纽作用。他提出,高校社科联要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功能,打造品牌;推动高校社科联的扩面联网工作;通过组织高校社科联联盟,促进高校社科联之间或高校社科联与地方社科联结对共建;推动高校社科联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省内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等共计80余人参加培训班和主题论坛。

来源:交汇点   作者:韩宗峰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