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对我国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助力。近年来,南京在持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政策,不断营造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专精特新企业对金融支持政策在认可度、影响力、便捷性等方面均实现了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授信审批难度大、金融服务需求专、产品结构匹配难、多元融资渠道窄等问题,亟须不断优化并落实落细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政策,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
创新授信评分,提供精准信贷服务
创新专精特新企业专属金融产品。根据成长周期、现金流等特点,丰富专精特新企业抵质押物标的类型,围绕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打破归属条线壁垒,打通规模划型限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优化贷款审批专设流程,提升响应速度。推广创新型主体的小额贷款在线申请模式,实行科创金融业务“年审制”,给予科创企业较长授信期限;通过批量项目预审方式,减少审核环节的重复工作和银企沟通成本,提升科创服务效率。
建立精准信贷投放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用金融科技手段,综合利用行内交易结算以及税务、外部征信、市场监管等信息,为专精特新企业描绘画像,精准适配差异化授信支持政策。建立区域差异化指引备案机制,在对区域经济、产业、市场、客群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相关区域优势特色科技产业,针对性提出差异化授信准入标准和业务策略。
强化政策引导,助力企业拔节孕穗
丰富财政担保类产品体系。目前我市财政担保类产品主要包括专精特新贷、小微贷、宁创贷等,部分产品具有排他性,而专精特新企业通常拥有多家银行授信,应丰富财政担保类产品体系,避免财政担保类产品额度出现不足。
量身打造金融服务专属方案。借鉴广州市打造的专精特新企业供应链金融等专属产品做法,组织调研专精特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并将这些需求精准推送共享至银行业金融机构,鼓励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打造金融服务方案,设立专门的贷款指导窗口或服务中心,提供专属信贷产品和服务。
从以“量”聚资源转向以“质”增效益。基于差异化风控视角,丰富对专精特新企业评审的投行思维和价值内涵,提升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精准度。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源,重点投入到高质量、高效益的项目,着力解决创新力强、有前景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使其从依靠政府扶持发展,转向依靠优渥的金融环境支持发展。
减少资源错配,强化金融供需匹配
保障贷款接续。加强对金融机构考核,联合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重点监控抽贷断贷情形,加强阶段性动态评估,实行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主体抽贷断贷的“一票否决”制度。
丰富金融产品类型和期限结构。建立常态化的对接机制和动态调整的融资项目库,丰富金融产品类型和期限结构,完善融资供需匹配机制,制定生态链式信贷支持政策。把对科创企业高管、员工的个人金融服务集成到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中,聚焦产业链链主及其上下游链员中的科创企业,通过全功能金融产品,配套全链条金融服务供给。
加强市区两级联动。对于存在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需求的专精特新企业,可由开发银行研究制定专门的信贷支持政策,提供“技术改造贷”等产品和服务;对于存在重技术、轻资产特点的专精特新企业,可由保险机构提供信用保险服务,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信用等级。对部分政策未落实或宣传、解释不到位的情况,全面检视和评估,及时纠偏,从拓宽渠道、搭建平台、鼓励投资等助推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持续金融创新,打造多元融资渠道
聚焦科技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借鉴杭州市标杆银行专注科创金融的理念和做法,集中区域和产业资源积极探索综合金融服务创新,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构建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各类社会金融资本集一体的多元化金融投入机制。
拓展创新主体利用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提升江苏省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服务功能,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收储交易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借鉴“业达智融—烟台开发区知识产权(人力资本)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试点推行专精特新企业人力资本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支持金融机构与高校院所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技术与知识产权贸易创新。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元融资渠道。针对我市专精特新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着力提升存量企业规模,帮助不同规模水平的企业突破研发投入的瓶颈约束。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畅通股权融资渠道,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并为专精特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开展分类指导、精准培育、投融资对接,从支持上市、引入机构投资等途径为企业提供多层次融资机会。
推进数据共享,发挥金融数据价值
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科创评分机制。随着专精特新企业库容量持续增加,库内企业间的科技水平差距随之扩大。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和丰富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含量的鉴定手段及方式,避免每家授信银行科创尽调对银企双方带来的重复工作量。由政府层面组织专精特新企业的评审专家团队,定期公布库内企业的科创评分,为银行授信提供参考。
完善数据开放政策,建立数据开放机制。由市政府主导,推动业务领域相近的平台率先实现数据整合和互联互通,引导公共服务机构开放数据,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数据和应用场景,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商业数据与金融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数据统一管理。建立市级层面企业大数据管理制度,统一数据采集标准、使用标准、安全要求,明确不同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
[作者郑琼洁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黄婷婷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祎雯为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特聘专家。本文为2023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南京实践研究”(23YB09)、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江苏‘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与政策需求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